2020年1月18日星期六

还原记忆里的“中国味道”,这档节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时代变迁?

QQ截图20180223100941.png

导读:中国味道,绝不止于唇齿之间,更是一种心头滋味、一份人生阅历、一辈子的情感关照。《中国味道》借由名人名家的味道记忆,唤起的是大众对于自己的全新回望和认知。行至第六季,《中国味道》再次焕“新”,仍旧有着一番独具特色的“好滋味”。

文 | 圈叔

食物,是中国人情谊相通的纽带,也是源远流长、无法割舍的生活要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用食物点满生命的所有缝隙,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够承载起厚重的共同记忆。

用中国人物勾连中国味道,用中国味道讲述中国故事,新一季的《中国味道》以“寻味记忆”为主线,复刻记忆中的那份味道,探究藏在味道里的情感、历史和文化,让观众通过味道感受人文情怀、品味人生百味。

《中国味道》主视觉海报

从“寻味记忆”破题,深度开掘中国味道

哪一种味道最难割舍?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12期《中国味道》邀请12位跨界名人讲述出自己的味道故事,这构成了《中国味道》深层次开掘中华美食的逻辑线索,也成为这档节目能够在众口难调的背景之下,“圈粉”大众的底层原因。在嘉宾的讲述中,关于味道的记忆被清晰勾勒,蕴藏味道之中的款款深情也被娓娓道来。

李昌钰访谈落泪

让黄豆豆难以忘怀的、已故父亲曾经烹饪过的爆炒腰花,让李昌钰侨居海外几十年仍魂牵梦萦的、带有亲情印记的蟹黄包,以及点缀在马伯庸童年、少年、青年之中,持续散发出家乡味道的对夹……嘉宾与这些味道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以当下的影视化表达挖掘藏在美味里的情感连接就成为了《中国味道》寻味之旅的出发点。

为了找到嘉宾心目中的味道,《中国味道》开启了演播室之外的另一重空间。外景中的寻味主持人梦遥跟随着节目制作团队去到浙江温州、江苏如皋、内蒙古赤峰等地,以实实在在的画面呈现每一道中华美食当下的、真实的、生活化的生长样态,并通过简明扼要的语句铺陈出独特味道背后的食材、人物、技法、人文和历史脉络,让观众食味更懂味。

黄豆豆父亲炒腰花时,手工酿造的黄酒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是由于黄酒根据年份、产地等因素的不同,所酿造的味道也大不一样,因此寻找黄豆豆记忆中的味道,黄酒成为了一大难题,为此,梦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坚持手工酿酒的师傅,才收获了一小坛三十年的陈酿;而寻找李昌钰记忆中的蟹黄包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味,在李昌钰离乡的几十年之中,食物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转,虽然蟹黄包的制作手法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当下之味与半个世纪多前的味道必然不同,梦遥几经周折才敲定一家老店。

黄豆豆闻黄酒

最新的一期节目中,梦遥去到了赤峰为马伯庸寻找“出了赤峰吃不到的对夹味道”。对夹铺在赤峰随处可见,街头巷尾男女老少都在吃着对夹,哪一种才是马伯庸心中的难忘至味?在马伯庸姑姑和班主任的帮助下,梦遥才找到了答案——原来是马伯庸曾经就读的赤峰二中校外的那家老店。看似普通的对夹并不简单,制作面饼的油酥比例、卤肉时几十种香料的添加配比和独特的熏制手法都是每家传统对夹老店绝不外露的秘方。沿着味道故事深入,节目组找到了马伯庸记忆中的味道,也让观众了解了对夹这道美食背后的“大讲究”。

对夹

刚刚播出三期,《中国味道》便收获了大量热度,更成功带火了对夹、蟹黄包、爆炒腰花这些传统美味。在此之后,王珮瑜、李立宏、夏伯渝、王二妮、赵蕊蕊等嘉宾也将陆续登上《中国味道》的舞台,向观众讲述他们的味道故事。

不止于“复刻”味道,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国味道》不单纯在于以精致的美食画面来满足观众的口腹之欲,还在于从一道菜出发延展出关于家庭、家乡、家国的深情,让中华美食入眼、优秀文化入心。在以名人嘉宾入题、以寻味VCR破题后,《中国味道》以演播室中厨师现场烹饪美味、嘉宾实时探讨文化意涵的形式扣准主题、深化主题。在节目现场,在嘉宾们记忆中的味道被一一“复刻”了出来,与这些味道相关的人生经历也被呈现出来。

现场烹饪美食

时代在发展,记忆中的味道也许有所改变,但藏在味道里的深情却不曾淡去,甚至在经历了千回百转后变得愈发浓香,依旧在记忆中散发温暖的同时,也在现实中守护着人们的味蕾和内心。

中国味道,绝不止于唇齿之间,更是一种心头滋味、一份人生阅历、一辈子的情感关照。《中国味道》借由名人名家的味道记忆,唤起的是大众对于自己的全新回望和认知。在过去的记忆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是《中国味道》所传递出的深刻内涵。

马伯庸访谈

一层是食物的内涵。很多人将“色香味俱全”作为评判美食的标准,但美食背后的“意”同样重要,所谓“意”也就是美食的故事源流。在文化学者郦波和美食专家刘忠的讲述中,很多人方才知道“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酒”正是黄酒,“嗜蟹如命”的李渔把买螃蟹的钱视为“救命钱”…… 当然,并不是去吃每一道菜都要了解其中内涵,但在了解美食的源流之后,我们能够感受到更丰富的味道层次。

蟹黄包

一层是人生的内涵。《中国味道》呈现是美食,勾勒的是味道,但落脚点是对于人生的感悟。无论是马伯庸的对夹,还是黄昌钰的蟹黄包,抑或黄豆豆的爆炒腰花,这些食物都是其成长的伴随者和见证者。爆炒腰花对于黄豆豆来说是父亲的拳拳关爱和鼓励,也是其职业成长的见证;蟹黄包蕴藏着李昌钰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培养出13位博士儿女的倔强,是几十年来激励他奋进不止、勤勉于世的独特记忆;而赤峰对夹则是马伯庸从小离家之后,浓浓乡愁的寄托,是指引他回到故乡的人生线索。

嘉宾吃锅包肉

还有一层是时代的内涵。时代在发展、味道在变化,但味道中寄托的情感和情怀从不曾褪去,这些与味道相连接的美好品质抑或是情感,将始终与时代共生,与我们同行。《中国味道》通过食物透出人生的智慧、用传统食物照应现代观众的内心世界。食物是一种隐喻,是果腹之物,更是生活的能量补给,是时代向前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储备。

从左至右分别是舒冬、黄豆豆、郦波、刘忠

第六季全面上“新”,三台融合中愈显实力

连推六季,季季出新,这一季的《中国味道》仍旧有着“好味道”,正如一道在现代化大潮中不断改良的佳肴,其自身也在不断求新求变中,透出不一样的精彩。

从“草根厨艺比拼”“顶级名厨比拼”“寻找最牛吃货”到“寻找传家菜”“味道博物馆”,每一季的《中国味道》都独具看点。新一季节目以“开启寻味之旅、守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文化解读层次上得到了全新提升,更关注于美食背后的“人”的故事。着让《中国味道》超脱于以往对于“味道”的浅层表达,“味道”不只是尝到嘴里的味道,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新一季的《中国味道》以嘉宾为基础,扩展到对于亲人、家乡、祖国的丰富情感的表达,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季的“新”意。

不止于此,第六季《中国味道》的亮相是在“三台融合”后的首次焕新,因此这档节目在承担起呈现中华美食、传递中华精神的文化价值之外,还肩负了创新融媒体传播路径、探索立体化传播模式的行业发展使命。

《中国味道》央视网主页

《中国味道》诞生之初,就定位于一档“能看、能听、能评”的融媒体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也秉承着以电视节目为中心,多元延展节目收听收看形态的创作理念,打造出一批品相精良、内涵丰富、契合于当下信息传播方式的融媒体产品,实现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协同呈现,更以多元产品实现了对电视大屏的有效反哺。

电视端播出前,央视网进行了网络直播,为节目的播出进行造势,电视端播出后,为观众提供了大量互动入口,如利用微博微信召集观众参与话题讨论,分享自己的家乡味道等。而在广播端口上,以脱口秀形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之声FM106.6将节目精华版音频放置于《文化聊吧》栏目,并融入广播记者和主持人深度参与节目之中,形成深度报道,央广网则将《中国味道》的精彩音频片段进行编辑,将之放置于央广新媒体业务群中的中国广播客户端进行集中呈现,有效输出节目的优质内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